皰疹性咽峽炎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,主要表現為發(fā)熱、咽痛、口腔皰疹或潰瘍。該病主要通過(guò)糞口途徑或呼吸道飛沫傳播,常見(jiàn)于6歲以下兒童,夏秋季高發(fā)。
皰疹性咽峽炎主要由柯薩奇病毒A組16型、腸道病毒71型等引起。病毒侵入咽部黏膜后,可在局部復制并引發(fā)炎癥反應,導致咽峽部出現灰白色皰疹?;純嚎赡艹霈F拒食、流涎等癥狀,需使用利巴韋林顆粒、干擾素α2b噴霧劑等抗病毒藥物,配合布洛芬混懸液退熱治療。
疾病初期表現為突發(fā)高熱,體溫可達39-40攝氏度,隨后咽峽部出現直徑1-2毫米的皰疹,破潰后形成黃色潰瘍。部分患兒伴有頭痛、腹痛等全身癥狀。臨床常用開(kāi)喉劍噴霧劑緩解咽痛,配合康復新液促進(jìn)潰瘍愈合。
病毒可通過(guò)接觸被污染的玩具、餐具等物品傳播,也可經(jīng)咳嗽、打噴嚏產(chǎn)生的飛沫擴散。托幼機構易發(fā)生聚集性疫情。家長(cháng)需對患兒使用過(guò)的物品進(jìn)行煮沸或含氯消毒,護理前后應規范洗手。
少數患兒可能并發(fā)腦炎、心肌炎等嚴重疾病,尤其需警惕腸道病毒71型感染。若出現持續高熱、肢體抖動(dòng)、呼吸急促等癥狀,應立即就醫。重癥病例需住院接受丙種球蛋白、甲潑尼龍琥珀酸鈉等治療。
目前尚無(wú)針對性疫苗,預防重點(diǎn)在于保持手衛生、避免接觸患者。流行期間減少前往人群密集場(chǎng)所,注意飲食衛生?;純簯綦x至癥狀完全消失,通常需要7-10天。
患病期間應選擇溫涼的流質(zhì)或半流質(zhì)食物,如米湯、藕粉等,避免酸性或堅硬食物刺激潰瘍。保持口腔清潔,可用淡鹽水漱口。密切監測體溫變化,體溫超過(guò)38.5攝氏度時(shí)及時(shí)使用退熱藥?;謴推谧⒁庋a充維生素B族和維生素C,促進(jìn)黏膜修復。托幼兒童痊愈后需持醫療機構開(kāi)具的復課證明返園。
96次瀏覽 2025-11-24
115次瀏覽 2025-11-24
68次瀏覽 2025-11-24
103次瀏覽 2025-11-24
95次瀏覽 2025-11-24
54次瀏覽 2025-11-24
127次瀏覽 2025-11-24
152次瀏覽 2025-11-24
97次瀏覽 2025-11-24
176次瀏覽 2025-11-24
49次瀏覽 2025-11-24
198次瀏覽 2025-11-24
154次瀏覽 2025-11-24
99次瀏覽 2025-11-24
126次瀏覽 2025-11-24
101次瀏覽 2025-11-24
187次瀏覽 2025-07-15
86次瀏覽 2025-11-24
65次瀏覽 2025-11-24
165次瀏覽 2025-11-24
263次瀏覽 2025-03-21
153次瀏覽 2025-11-2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