結直腸癌是發(fā)生在結腸或直腸的惡性腫瘤,屬于消化系統常見(jiàn)癌癥類(lèi)型。結直腸癌主要包括腺癌、黏液腺癌、未分化癌等病理類(lèi)型,通常由腸息肉惡變或黏膜細胞異常增生導致。
結直腸癌可能與長(cháng)期高脂低纖維飲食、慢性腸道炎癥、遺傳因素等有關(guān)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林奇綜合征等遺傳性疾病顯著(zhù)增加患病風(fēng)險。腸息肉尤其是絨毛狀腺瘤存在較高癌變概率,炎癥性腸病如潰瘍性結腸炎反復發(fā)作可能導致黏膜異型增生。
早期常表現為排便習慣改變,如腹瀉便秘交替出現,糞便形狀變細或帶有黏液。部分患者出現間歇性腹部隱痛或腹脹感,這些癥狀易被誤認為普通胃腸功能紊亂。肛門(mén)墜脹或排便不盡感可能是直腸癌的早期信號。
隨著(zhù)腫瘤增長(cháng)會(huì )出現便血或黑便,血液多附著(zhù)于糞便表面。腸腔狹窄可能導致腹痛加重或腸梗阻癥狀,如嘔吐、停止排便排氣。貧血、消瘦、乏力等全身癥狀逐漸明顯,腫瘤標記物CEA可能升高。
腸鏡檢查可直接觀(guān)察病變并取活檢,是確診金標準。CT或MRI可評估腫瘤浸潤深度和淋巴結轉移情況,糞便潛血試驗適合大規模篩查?;驒z測有助于識別遺傳性結直腸癌,超聲內鏡能判斷直腸癌局部侵犯范圍。
手術(shù)切除是主要治療方式,包括腹腔鏡微創(chuàng )手術(shù)和開(kāi)腹手術(shù)。輔助化療常用奧沙利鉑聯(lián)合卡培他濱方案,放療多用于直腸癌術(shù)前新輔助治療。靶向藥物如西妥昔單抗適用于RAS野生型患者,免疫治療對微衛星高度不穩定型腫瘤有效。
建議40歲以上人群定期進(jìn)行腸鏡篩查,保持膳食纖維攝入每日25-30克,限制紅肉及加工肉制品食用。出現持續兩周以上的排便異常應及時(shí)就醫,有家族史者需提前開(kāi)始篩查。術(shù)后患者應按醫囑定期復查腸鏡和腫瘤標志物,適當進(jìn)行有氧運動(dòng)有助于改善預后。
401次瀏覽 2024-09-25
0次瀏覽 2025-11-25
0次瀏覽 2025-11-25
0次瀏覽 2025-11-25
0次瀏覽 2025-11-25
0次瀏覽 2025-11-25
0次瀏覽 2025-11-25
0次瀏覽 2025-11-25
0次瀏覽 2025-11-25
0次瀏覽 2025-11-25
0次瀏覽 2025-11-25
0次瀏覽 2025-11-25
0次瀏覽 2025-11-25
0次瀏覽 2025-11-25
0次瀏覽 2025-11-25
0次瀏覽 2025-11-25
0次瀏覽 2025-11-25
0次瀏覽 2025-11-25
0次瀏覽 2025-11-25
92次瀏覽 2025-07-15
0次瀏覽 2025-11-25
0次瀏覽 2025-11-25
786次瀏覽
1170次瀏覽
944次瀏覽
849次瀏覽
964次瀏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