應用抗癲癇藥物通常需要監測血藥濃度,有助于評估療效和調整用藥方案。監測血藥濃度的主要影響因素有藥物代謝個(gè)體差異、藥物相互作用、肝腎功能異常、服藥依從性差、妊娠期生理變化等。
不同患者對藥物的吸收、分布、代謝和排泄存在差異,可能導致血藥濃度波動(dòng)。例如苯妥英鈉在人體內的代謝速率受遺傳因素影響,慢代謝者易出現藥物蓄積。醫生會(huì )根據血藥濃度結果調整劑量,避免因代謝差異導致治療失敗或中毒。
聯(lián)合用藥可能改變抗癲癇藥物的血藥濃度。如卡馬西平與紅霉素聯(lián)用時(shí)會(huì )抑制肝臟代謝酶,導致卡馬西平濃度升高。丙戊酸鈉與苯巴比妥聯(lián)用可能競爭蛋白結合位點(diǎn)。監測能及時(shí)發(fā)現濃度異常,預防藥物相互作用引發(fā)的不良反應。
肝功能受損會(huì )影響拉莫三嗪等藥物的代謝,腎功能不全可能導致左乙拉西坦排泄減慢。這類(lèi)患者需更頻繁監測血藥濃度,必要時(shí)減少劑量或換用其他抗癲癇藥物,防止藥物蓄積中毒。
患者漏服或自行調整劑量會(huì )導致血藥濃度不穩定。通過(guò)定期監測可發(fā)現依從性問(wèn)題,如奧卡西平濃度持續低于治療窗提示漏服。醫生可根據監測結果進(jìn)行用藥教育,提高治療依從性。
妊娠期血容量增加和肝臟代謝增強可能降低拉莫三嗪、左乙拉西坦等藥物的血藥濃度。孕婦需每1-2個(gè)月監測一次,根據濃度變化及時(shí)增量,防止癲癇發(fā)作對胎兒造成傷害。
抗癲癇藥物血藥濃度監測需在醫生指導下規范進(jìn)行,采血時(shí)間應嚴格控制在服藥前或達到穩態(tài)濃度后。日常需保持規律作息,避免飲酒或擅自聯(lián)用其他藥物。若出現頭暈、嗜睡等不適癥狀應及時(shí)就醫復查血藥濃度,不可自行調整用藥方案?;颊邞涗浢看伟l(fā)作情況和采血時(shí)間,復診時(shí)向醫生提供完整治療記錄。
174次瀏覽 2025-11-28
117次瀏覽 2025-11-28
140次瀏覽 2025-11-28
136次瀏覽 2025-11-28
116次瀏覽 2025-11-28
143次瀏覽 2025-11-28
92次瀏覽 2025-11-28
175次瀏覽 2025-11-28
134次瀏覽 2025-11-28
167次瀏覽 2025-11-28
175次瀏覽 2025-11-28
78次瀏覽 2025-11-28
126次瀏覽 2025-11-28
85次瀏覽 2025-11-28
56次瀏覽 2025-11-28
92次瀏覽 2025-07-15
206次瀏覽 2025-11-28
110次瀏覽 2025-11-28
59次瀏覽 2025-11-28
174次瀏覽 2025-03-21
159次瀏覽 2025-11-28
115次瀏覽 2025-11-28
1086次瀏覽
1327次瀏覽
861次瀏覽
875次瀏覽
958次瀏覽